炒股线上配资平台 /
唐雨童杠杆炒股收益怎么算
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,清朝统治者以“国语骑射”维护民族性,又通过“尊儒崇经”实现满汉文化的融合。在这样的治国方略下,清朝满族皇亲贵戚是如何研习汉语的呢?这段独特的语言学习史亦如一面镜子,从中能窥见满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。
体系完备的双语课堂
1644年清军入关时,摄政王多尔衮面对的难题除了战场厮杀,还有如何与数量庞大的汉族精英对话。入关初期,清朝采用的各项制度基本沿袭自明朝,朝中公文多用满、蒙、汉三种文字书写,而满族官员中懂汉语的比例较低,给国家治理带来了诸多不便。这促使清廷在内城专门设立了“八旗官学”。
展开剩余77%八旗官学最初每旗设一所,隶国子监。康熙五十年(1711年)改为每二旗一所,雍正六年(1728年)又恢复为每旗一所。八旗官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满语、汉语、骑射等,学生需同时学习满文和汉文。
汉语学习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,教材多为满汉合璧本。学生在学习满语语法后,首先学习《三字经》,随后学习“四书”,再学习儒家诸经。每月逢三、六、九日,助教会为学生讲解经书,并要求学生记录经义,以备检查。此外,八旗子弟还需学习汉语写作和翻译,以满足科举考试和官场实用需求。《四库全书·钦定八旗通志》载:“凡呈送八旗、汉军各官荫监生及官学生,国子监于策论判语内,酌量出题考试,再令繙(翻)译满汉文一篇。”
八旗官学的设立,集中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的人才培养理念:在保持满族传统的同时,系统推进汉语及汉文化的学习。
我们熟悉的乾隆宠臣和珅则是毕业于等级更高的咸安宫官学(创立于雍正六年,位于紫禁城咸安宫,专为培养宗室及满汉高级官员子弟)。其于乾隆年间进一步扩大规模,成为清朝的精英教育机构,在当时只有上三旗勋贵和一品官员子弟才有资格入学。学习内容包括儒学经典、满汉双语、数学、绘画、骑射武艺等,师资多为翰林院学者或朝廷重臣。史料记载,和珅约在10岁进入咸安宫官学学习,表现很出色,著名学者袁枚就曾表扬他与弟弟和琳“少小闻诗通礼”。
从面向普通八旗子弟的八旗官学到针对帝国精英的咸安宫官学,清朝统治者成功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双语人才培训系统,为其统治奠定基础。
满汉合璧的教科书
雍正八年(1730年),舞格寿平编著的《清文启蒙》一书刊行,全书共四卷,是一部系统的满汉双语教材,也是清代流传最广、版本最多的满语教科书之一。此书采用满汉合璧的形式,满文和汉文对照编排,极大地方便了满汉两族的学习和交流,不仅有助于满族子弟学习汉语,也便于汉族官员学习满语。
《清文启蒙》以汉语对满文进行注释、注音和讲解。卷一主要介绍满文语音和文字,包括字母、音节字、切音字的正读和正写规则,其中“满洲十二字头单字联字指南”共收十二字头及字头内音节1411个,均配有汉字注音及例词。“满洲外联字”收满语词33个,均配有汉字注音及词义。卷二和卷四为词汇部分,包含满汉文对照的日常用语和同音词、同义词的辨析。卷三则是语法部分,详细解释了满文虚词的用法,动词的时态、语态、体态等变化。
《清文启蒙》记载的语料体现了彼时北京方言的口语面貌、满汉双语并行的语言格局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书中记载的“挫磨”“虚套”等词有明显的北方口语色彩。可以说,此书不仅是学习汉语和满语的入门教材,还为清代历史、满语史、汉语史研究以及早期北京话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。
后世清朝汉语教材继承了这种满汉对译的编写原则。1771年刊印的《御制增订清文鉴》,将汉语词汇按满语语法分类注释,既符合满族思维习惯,又准确传达了儒家理念。
《四库全书》蕴藏的满汉智慧
清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《四库全书》堪称满汉文化交融的巅峰,不仅体现了清朝满族亲贵对汉语学习的热情,也反映了满汉文化的深度融合。
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团队中,既有汉族学者,也有满族贵戚和官员。例如,总纂官纪昀(纪晓岚)的助手中有三分之一是满族学者。这些满族学者不仅精通满语,还熟练掌握汉语,负责校勘汉文典籍和满文译本的审定工作。《四库全书》正总裁(总负责人)、乾隆帝第六子爱新觉罗·永瑢在给乾隆的奏折中写道:“臣等日校汉籍,夜译清文,常为某字对应争论竟夕。”永瑢本人还有很高的书画造诣,曾组织画师为《四库全书》绘制插图。据《清宫档案》记载,他要求插图中满汉文化元素融合,如将满族服饰细节融入儒家经典配图。
这种跨语言的学术碰撞,不仅提升了满族学者的汉语能力,也推动了满汉文化的深度融合。
满族学者在参与编纂过程中,还将满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融入到汉文典籍的整理中。《四库全书》中收录了大量满文文献,这些文献不仅反映了满族的历史和文化,也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。如《钦定繙译五经五十八卷四书二十九卷》(满汉合璧《五经四书》)、《钦定同文韵统六卷》(满汉藏梵四体文字对音书)、《御定清文鉴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补总纲二卷》(分类型满汉合璧词典)等。
北京故宫大部分牌匾都是满汉对照的,汉文在左,端庄典雅;满文在右,笔画遒劲,两种文字相映成趣。清朝满族亲贵学习汉语的历史,恰似这牌匾的双重视角:积极维护本民族独特文化,主动接纳多元优秀文化。从马背上的简单对话到庙堂之高的经义论辩,从生硬的字词对译到自如的诗词唱和,这场持续三百年的语言习得历程,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长河。
(作者单位: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)杠杆炒股收益怎么算
发布于:北京市